贵阳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获得国务院安委办表扬
发布日期:2022-01-06
字体: 小 中 大
近日,国务院应急管理部发布信息,通报2021年底国务院安委办第六明查暗访组对贵州省安全生产工作检查情况,通报中指出:“在贵州,明查暗访组还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安全生产工作经验。贵阳市强化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认真总结喀斯特地质环境下轨道交通施工经验,通过开展第三方岩土风险管控、盾构超前地质预报以及采用全荤式咬合桩应用等技术,提前发现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及时预防处置,确保了项目施工安全。”
市轨道集团自轨道交通1号线开工建设以来,针对贵阳喀斯特地貌岩溶、地下水发育和老城区地下管线复杂的特点,不断探索复杂地质条件和复杂周边环境下,轨道交通隧道暗挖施工的有效风险防控措施,引入第三方岩土风险咨询单位,通过全线地质雷达及管道检测普查,掌子面超前风险预警,日常风险点探查和复核,钻探异常验证、抢险探查等手段,探明管控区内不良地质,查明自来水和雨、污水管道破损渗漏等情况,提前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进行预防处置。同时,在工程完工后再次进行区间全线探查,确保工程主体竣工备案移交及后期运营安全。

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测量
为保障盾构穿越岩溶区施工安全,市轨道集团组织3号线项目公司研究制定了盾构区间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督促施工单位采取超前探查手段,对所有正在推进的盾构区间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进行探测。目前,盾构区间隧道主要采用HSP法探测,预报准确率约为77.1%,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出盾构机前方可能出现的涌水、涌(突)泥、破碎带以及溶洞等情况。建设单位提前对发现的掌子面前方溶洞采取洞内、洞外处理,有效降低了盾构施工风险,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对盾构施工区间进行地质雷达扫描
为保障围护结构施工安全,针对建筑物密集,地下管线和地质条件复杂,参建各方采用全荤式设置(圆形钢筋笼+矩形钢筋笼交替设置),沿基坑竖向共设置六道支撑,第一道、四道为钢筋混凝土支撑,其余为钢支撑的全荤式咬合桩。该项技术的应用,在花果园东站基坑施工基本完毕的情况下,至今周边地表沉降和车站基坑变形等监测数据均未出现预警,围护结构设计合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后续复杂地质条件和复杂周边环境下类似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下一步,市轨道集团将持续保持安全生产高压态势,严格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事故发生,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为主线,以找准痛点、克服难点、紧盯重点为目标,通过标准化培训,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的标准化管理能力,使安全生产态势持续转好。
撰稿:莫伟平 孟歌
编辑:陈俊宇
审稿:孟又新